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430|回复: 36

【大明宫】——【前朝·外朝】——【含元殿】(举行朝会与大典之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9 15:11: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月在花飞 于 2012-3-9 15:48 编辑

大明宫的正殿,殿基高于坡下15米,主殿面阔11间,进深4间,有副阶,坐落于三层大台之上。殿前方左右分峙翔鸾、栖凤二阁,殿两侧为钟鼓二楼,殿、阁、楼之间有飞廊相连,成“凹”字形,含元殿两侧翔鸾、栖凤二阁之下有倚靠台壁盘旋而上的的龙尾道。

唐代许多重大庆典和朝会多在含元殿举行

含元殿大殿高阁,相互呼应,轮廓起伏,体量巨大,气势伟丽,开朗而辉煌,极富精神震慑力。古时有人形容它的气魄“如日之生”、“如在霄汉”,不愧为大唐建筑杰出的代表。





可开设场景:

【东朝堂】(百官上朝前暂时休息)

【西朝堂】(百官上朝前暂时休息)

【栖凤阁】

【翔鸾阁】

【钟楼】

【鼓楼】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12-3-9 15:15: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月在花飞 于 2012-3-9 15:31 编辑

【贞观十年,春三月】

【栖凤阁】

时近三月末,这一日,皇帝李世民命太子、吴王、魏王、齐王等四人,集于栖凤阁议事。
发表于 2012-3-9 15:45:39 | 显示全部楼层
【栖凤阁】
父皇传唤,虽然那朝服拘谨得让人浑身不自在,但还是一丝不苟的穿戴整齐,早早到栖凤阁恭候父皇圣驾。
发表于 2012-3-9 21:59:50 | 显示全部楼层
【栖凤阁】

由太监推轮椅至阁外,接过另一太监手中的拐杖,杵着拐杖走进栖凤阁。

见李祐已在此间等候,对其点头道:“五弟,来的好早。”
发表于 2012-3-9 23:37:10 | 显示全部楼层
【栖凤阁】
向李承乾恭敬行礼:臣弟见过太子,皇上招换臣弟不敢怠慢,大殿之上请恕臣弟不便与太子讲述私谊。
朝太子挤眉弄眼低声道:大哥,散会后我去你那儿坐一下如何?
发表于 2012-3-10 01: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承乾 于 2012-3-10 01:27 编辑

【栖凤阁】

见李祐行礼,忙抱拳躬身回以一礼。又听李祐想到自己府上做客,心想难得兄弟之间在一起聊上一聊。便欣然点了点头。亦是低声道:“自是欢迎之至。”
发表于 2012-3-11 13:37:34 | 显示全部楼层
【栖凤阁】

父皇传唤,李恪不敢怠慢,早就到此,只不过一个人在角落中看书而已,沉默无言。
发表于 2012-3-11 14:08:48 | 显示全部楼层
【栖凤阁】
朝服端庄的冠冕束住了长发,静立在气象万千的栖凤阁中也显得肃穆起来,只留下飞掠天空的威仪。
发表于 2012-3-11 14: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栖凤阁】
缓步走入殿中,看到四个皇子都已经到了,露出欣慰的笑容。
诸位皇儿,近来可好。
发表于 2012-3-11 14:31:57 | 显示全部楼层
【栖凤阁】
父皇坐前不赶胡来,端正行礼:儿臣见过陛下,蒙陛下鸿福,儿臣近来无恙,也愿陛下福寿安康,万岁万岁万万岁。
一礼之后,退到太子与吴魏二王之后。
发表于 2012-3-11 14:42:19 | 显示全部楼层
【栖凤阁】
见父皇已至,端正行礼:“儿臣叩见父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回父皇的话,多谢父皇挂念,儿臣也一切安好。”
发表于 2012-3-11 14:45:51 | 显示全部楼层
【栖凤阁】
与其他皇子一般,端正行礼答复,并无什么特别。而后静静的在旁等候。心知此次被召见,多半和那和亲之事有关,心下打好了腹稿。
发表于 2012-3-11 15:07:57 | 显示全部楼层
【栖凤阁】
见三个儿子问安之后,只有太子沉默不语,心头暗想:乾儿最近是怎么了,过会儿要好好问问他?
皇儿们,前些日子吐蕃遣使者前来商议和亲之事,想必你们也都知道了,满朝文武对这件事也是争论不休,有说和亲好的,也有说不支持和亲的,依你们看,这门亲事,是同意呢,还是不同意呢。
发表于 2012-3-11 15: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栖凤阁】
张口欲言,但栖凤阁上长幼有序,自知不得孟浪否则会给父皇留下轻佻的印象,因此先不发话,静候太子和吴魏二王开口。
发表于 2012-3-13 10:39: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月在花飞 于 2012-3-13 10:53 编辑

【栖凤阁】

看了看诸王,身为太子,当先起身答道:

“吐蕃当今赞普松赞干布之父囊日论赞七年前为仇人所害,当是时松赞干布只得一十三岁,却能迅速安定大局,以雷霆之势平定叛乱各部,又先后降服周围苏毗、多弥、白兰、党项、羊同等部,君主猝死继任年幼,吐蕃却非但未曾衰落,反因松赞干布而中兴,足可见此人无论能力手腕,均是一等一的人才。而大局已定后松赞干布亦并非一味向外出兵,反而休养生息,更遣使与我大唐修好,可见亦非目光短浅之辈。其求娶公主,或为诚心,但也许是以此试探我大唐对吐蕃的态度,对其而言才是更重要的目的。”

“以此而言,此次求亲实不宜允准。一来松赞干布虽然精明厉害,终究年少得意,自即位以来几乎无事不成,求亲如此大事若再一次便允,易骄其心,更令其看轻我大唐,难保不生得寸进尺之意;二来我朝亦可趁机试探其诚意究竟几分,若因此次被拒便恼羞成怒兴兵来犯,反不足为惧,以一二大将前往边境拒敌,那时这求亲一说自然再也休提。”

太子采用李霄答案,李霄的东宫功勋+1
发表于 2012-3-13 10:47: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恪 于 2012-8-25 02:18 编辑

【栖凤阁】

【栖凤阁】

支持和亲者,儿臣以为或许是不想看到兵戎相见,而不支持和亲者,儿臣认为,应该是怕失威于戎狄。如此究了根源,便容易了。

在儿臣看来,支持和亲的人,未必就是软弱,武子有云,兵者国之大事,不可不察也。刀兵一起,不能骤解,钱粮尚不去计算要耗费多少,一旦有了战事,百姓不得安居,黎民不得生息。民乃国之根本,若为一口气,而动摇了国之根本,非上策也。可如果真的同意和亲,则我大唐便会为诸多小国所蔑视,失却了上邦的威严,此亦不可取也。且如今吐谷浑已一分为二,想来吐蕃对其早已垂涎欲滴,迟迟未有动作,想来也是忌惮我大唐国力,此番来此求亲,亦是有试探之意,若允了,他们必然得意忘形,进而攻占吐谷浑,若木成舟时,则悔之晚矣。

儿臣以为,恩威并施,以夷制夷,方为上策。

所谓恩者,和亲之事,可允,但允者,亦有不同,不必嫁公主与之,父皇且从同意和亲的诸臣家中选良女,或宫中良人,认作义女,嫁去吐蕃也就是了,且认义女之事,无须隐瞒吐蕃之人。便叫他知道,嫁去的并非是公主。

且此事宜缓不宜急,需拖延时日,允诺之后,遣使于达延芒结波处,以厉害说之,劝其臣服,再加兵戈于慕容顺处,一者虚张声势。令吐蕃不敢妄动。二者若游说不成,则……(没有说下去)

同时遣使于四夷百邦,皆与之修好。独不遣使与吐蕃,吐蕃闻讯,必然惊惧。若吐蕃再遣使于我大唐为礼,有了臣服之意,那便允了他的和亲,父皇将义女嫁去了也就是了,如此不失我大唐天威,亦可避无意义之刀兵。
发表于 2012-3-13 10:51: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泰 于 2012-3-26 23:49 编辑

【栖凤阁】
儿臣记得,父皇曾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父皇本意并无华夷之辨,而正是父皇此等远见卓识与胸襟气度才开创了我大唐"四海咸服,万国来朝"的昌盛局面。

而今吐蕃一族以天为被,以地为席,民风彪悍。一方面受益于其所处自然环境的恶劣和文明的落后,使得吐蕃人经过大自然的砥砺活下来的人普遍英勇善战,忍耐力强于我中原人士。

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在镇压叛乱,巩固了吐蕃政权加之一统青藏高原之后,俨然已成为举足轻重的强邦。此番请求与我大唐和亲,所谓“文治武功”,其无非便是想要在成就其武功之后,便想要成就自己的文治。毕竟吐蕃民风再强悍,也改变不了当地经济文明落后的事实,只有当蛮荒蜕变成文明,才是真正的强盛。

如今想来与我大唐和亲这一法子,对于吐蕃的发展自然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此事于我大唐而言,拒之,目前看来倒也无甚太大干系,毕竟我大唐国富兵强,自是不惧,若其胆敢来犯,自当以精兵强将,击而虏之,灭除凶丑。
若是应之,遂其来请,对我大唐也未尝没有好处。

史书有云:‘起自周武帝聘北狄为后,得其所获西戎伎。’诚如五弟所言,儿臣前些日子得过几匹吐蕃马,确可当得精壮强悍,昔晋失其材,而楚用之。子胥入吴,助夫差成霸。商君张仪范睢魏人也,秦得其力扫六合。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人才尚且如此,物质技术又何尝不是?师夷长技未尝不可,吐蕃的马和形制优美奇异的金银器等物品也是中原地区所没有的。且若能藉此打通彼此甚至通往天竺等西域诸国的物资交易,与我大唐的贸易发展也是大有益处。

再者放长远了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昔日汉王朝开西域,定阴山,联百越,定大海。大汉王朝沉醉在天下尽皆我之藩属的荣耀中。那时的天下,是无与伦比的武功。

而身毒,大食,暹罗,大秦,这些国家被千山万水隔绝,纵然我大唐之国力达到了顶峰,也不可能纵跨高原戈壁,用铁蹄将这些遥远的异国纳入自己的版图。但是我大唐的文明,却不是遥远与艰险所能阻挡的。那些可以被刻在瓷器上,绣在丝绸里,印在纸张上,传在唱词里,驮在驼背上,从长安走出去,通过这些贸易与交流的渠道,这些强兵猛将不能攻陷的地方,便将一一沦陷,成为我大唐国荣耀的一部分。胡风汉化,与五弟所言精神上软化亦有异曲同工之处。

且与吐蕃和亲,其若属真心诚意向我大唐示好臣服,对于西域的经营也未尝不是一个助力,如此亦可以夷制夷、保藩固圉。
然太子所虑亦不无道理,据闻松赞干布性格慷慨而且骁武有英略。其镇压叛乱,一统青藏高原,正是志得意满之时,轻易便答应和亲一事,怕是滋长彼方气焰,难保不会出现其弱则卑顺,强则骄逆的势头。

固依儿臣之见,和亲可行,但考虑到方才太子与五弟所言的‘纵骄’之心,此次吐蕃的和亲请求我方不拒绝但也不应允,保持外交礼节的友好,施以缓兵之计,可再次遣送使者出使吐蕃以示友好,一来考较与试探吐蕃诚意,二来亦可免了一些不必要的冲突与可能的战争,我大唐国力鼎盛,全然不必畏惧吐蕃,然战争一起终究是劳民伤财,能免则免。三者我们亦可借此机会熟悉吐蕃。
而五弟所言长久之策,儿臣也基本赞同。

不过提到吐谷浑,儿臣窃以为对于挥兵吐谷浑一事,还需商权。一则年前李靖将军大败吐谷浑,伏允西奔至突伦碛而后伏诛,此后吐谷浑已归顺我大唐,若此时兵伐吐谷浑似有出师无名之嫌,且目前形势尚未明朗的情况下,对于吐蕃和吐谷浑,不过联近抗远,服近慑远,以吐谷浑牵制吐蕃,同样亦可以吐蕃钳制吐谷浑甚是其余西域诸国。若成,可谓便是西南一大屏障。
(有参考林肃宏的答案,苏女尸。。。。貌似在我这边说得不太清楚,所以抱歉了。。。。于是林肃宏魏王府功勋+1)
发表于 2012-3-13 10: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祐 于 2012-3-26 14:43 编辑

【栖凤阁】

心知长幼有序,若乱了尊卑父皇心中定然不悦,因此等太子说完了他的看法(戏外:本来想等吴魏两王都说完再编辑的,但发现对方比我更有耐心,所以就先发了),方才上前朝李世民行礼道:“儿臣启奏父皇,和亲一事本为国之大事,当由父皇乾纲独断,但父皇今日下询,儿臣浅见还请父皇勿怪。

天授父皇于我大唐,十年贞观大治国力强盛政治清明,百万雄师北破突厥献颉利可汗于长安,赫赫武威万国共尊。然则颉利虽擒,西突厥犹是我大唐开拓西域的阻碍。再者漠北薛延陀趁我大唐消灭东突厥后兴起,屡犯我大唐召令,不臣之心已是昭然若揭。东北高句丽乃是前朝遗留之寇雠,三征高丽而不胜实为我中国之耻。

不瞒父皇,和亲一事沸沸扬扬,几位兄弟与儿臣近日都对此事有所留心。上记节时四哥就曾向儿臣显示他从吐蕃得来的战马,此马奔行迅速我大唐寻常战马都是不及。战马雄壮至此,见微知著吐蕃骑兵必然不可小觑,且儿臣与几位游人畅谈听他们提起吐蕃骑兵也多誉美之词。骑兵雄强,吐蕃军队必然不弱,再者吐蕃地处高原,我大唐将士征讨不便。至于吐蕃赞普本人,诚如太子所述自从继位之后屡破周遭强敌,颇有中兴之主气相。儿臣斗胆直言,若吐蕃与我大唐交兵,虽我大唐御之不难,但要讨平却必耗费许多时日。这非是我大唐不能灭之,实在吐蕃地处偏僻土壤贫瘠,我大唐取之无利,且如今用兵之处甚多,吐蕃于我大唐宛若鸡肋,草率树敌实在不智。

依儿臣浅见,若我大唐与吐蕃和亲,西南一带边疆却是有了一道强力的保障(向林肃宏致敬),不但能把大量猛将精兵抽调往其他战场,攻略吐谷浑和雄踞西域的西突厥时都有得力的盟友。除此以外也可借道吐蕃与天竺和西域等国贸易,吐蕃自产的良马对我中原也有大用。(贸易论向苏女史致敬)

故儿臣以为,我大唐与吐蕃和亲实有大利。”

顿了一顿,词锋一转:“当然,一代亲疏一代人(再次向林肃宏致敬)。吐蕃今得松赞干布为王,国力昌盛指日可待,今虽不足为惧,百年之后多半会成为我大唐之患。今虽不宜征讨,但防患于未然,儿臣愚见特献三策,一者名曰'茶马互市'。儿臣尝闻蕃人嗜乳酪,易得病,唯茶可解。(向《明史·食货志》致敬,原文:蕃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困以病,故唐、宋以来,行以茶易马法,用制羌、戎。)我大唐可藉和亲之便,将饮茶之法传入吐蕃,父皇再建立专有茶马司主管两国贸易,直接以茶易马免去中间铜钱交易,防止吐蕃从中获得铜铁等金属(古代铜钱很少是纯铜,多半混了铁)可製造武器,如此可从经济上控制吐蕃。对了,此策不光可用于吐蕃,诸胡之中生活习性如此者不胜枚举。

二者名曰'藏传佛教',儿臣窃以为吐蕃诸胡地处蛮荒未经教化,故而嗜血善战,可趁和亲之便请中土高僧入吐蕃传教,吐蕃未经教化精神文明困乏,且地近天竺可双向传播佛法,若佛教兴于吐蕃,则僧人不事生产严禁杀生,久而久之可使吐蕃野性渐衰,这样就能从精神上软化吐蕃。

只是此二策虽能釜底抽薪,见效却在长远,若要万无一失,儿臣以为我大唐需取得吐谷浑,如今吐谷浑一分为二,又都是我大唐手下败将,取之容易。再者吐谷浑地处关键既可为我大唐陇右屏障,又能作本朝经略西域重开丝路再现汉武盛世的跳板,又是名种青海马的产地,夺之大利。反之若是让吐蕃夺去此地,一增一减则我大唐边患必无穷无尽。故此吐谷浑万不能放弃,只要得著此地,就能从实际的地利上牵制吐蕃。

儿臣浅见,若行此三策,等于替吐蕃綑上三道枷锁,从此吐蕃不足为患。”

喘几口气,想著自己不能光顾著畅所欲言,当众驳了太子的意见终究不妥:“当然,太子的顾虑也未尝不对,若轻易许婚难免让松赞干布骄纵其心,对我大唐失去敬畏。但儿臣认为,以我大唐如今声威战力,不需以假意拒婚来试探对方诚心。大可以商谈亲事之名遣使吐蕃示之以威,再用兵伐吐谷浑的机会敲山震虎另其不敢妄动,岂不比拒婚来得正大有效?以上是儿臣的一点浅见,若有错漏还请父皇指点。”

齐王参考林肃宏和苏紫兰意见,林肃宏和苏紫兰的齐王府功勳+1。
发表于 2012-3-23 09:03:15 | 显示全部楼层
17# 李泰
【栖凤阁】

低咳一声,眉峰略敛:四哥果然熟读诗书,琴棋书画无一不精……以缓兵之计遣使吐蕃若是以缔结和亲为目标,则臣弟双手赞成,不过关于吐谷浑嘛……

摇了摇头:指望吐谷浑能制衡吐蕃,就像让一只羊去看守一条狼。去岁之战吐谷浑元气大伤,就连草原也遭焚烧,人口和畜牧上的损失更是数不胜数,如今又一分为二,局势糜烂至此纵然秦皇汉武也难回天,更何况才能平庸如慕容顺者。如今吐谷浑可谓日薄西山,但吐蕃却如旭日初升,进退之间未来结果一目了然……
若是四哥担心出兵的藉口,这个好办,吐谷浑如今一分为二,长子慕容顺那一支以向我大唐称臣,但鄯善的达延芒结波可没有,我们可用替慕容顺平乱的藉口出兵,慕容顺既然向我们称臣,那我们师出有名,等消灭达延芒结波之后驻兵吐谷浑可慢慢架空慕容顺,这样一块出兵西域钳制吐蕃的基地和青海良驹的产地就落入我大唐手中。
发表于 2012-3-24 00: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19# 李祐


【栖凤阁】
微微一笑:五弟所言甚是,指望吐谷浑能抗衡吐蕃无异于让胳膊去拧大腿,只是吐谷浑的背后代表的是大唐的威仪,不如说‘出租’的吐谷浑是一种警示。正如五弟所言,草原都被烧掉,坚壁清野,无人之境二千余里,地理条件也很艰苦。就算拿下,对于习惯中土文化的大唐士兵与百姓而言,意义并不大,所谓散有用以事无用。至于鄯善的达延芒结波,‘平乱’是肯定要平的,不过是时间问题。连年的征战是一种巨量的物资和人力消耗,我大唐开国至今,在父皇的励精图治与诸位大臣的尽心辅佐下,虽堪称盛世,但毕竟刚刚经历过一个乱世,人口财力剧减,昔日汉武帝时亦是鼎盛时期,汉初十年都休养生息,储备了巨大的财富,但和匈奴交战数次,便导致国库空虚,海内虚耗,户口减半,农民起义纷纷出现。所以我们也需要一个‘休息’的时间。

(同样的“无人之境二千余里”么......父皇虽平了吐谷浑,但继续让慕容顺统率本族本地,羁縻服属之而已。父皇真正要的‘基地’,只怕也并不是吐谷浑这块在嘴边可吃可吐的“小肉”。年前的出征吐谷浑,也是为了东边那块“大肉”的演习罢。。。。)
想罢看了看李世民,父皇大概也早已考虑过多次,想来有些话也不必说得太尽。
又想到李恪尚未发言,自己便和李佑低声讨论起来似乎也不太好,便对李佑递了一个眼色以示是否还是等李恪先发言较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参合戏剧社

GMT+8, 2024-6-29 12:10 , Processed in 0.05144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